第73章 锦屏诗会(1 / 1)

暮春的风裹着紫藤花香漫进相府西院,苏挽棠正坐在廊下绣绷前,指尖的银针在月白缎面上游走。案头的青瓷瓶里插着几枝新折的白海棠,那是她昨日亲自去后园剪的——自从王氏被关进家庙,这院子的花树便再无人修剪,倒显得野趣横生。

“姑娘,尚书府派人来传话,明日辰时三刻,尚书府诗会,特请您赏光。“贴身丫鬟小桃捧着鎏金请帖进来,袖口还沾着方才打扫时蹭的灰尘。她垂着头,声音却压不住地轻快:“说是要请京中各位贵女题诗咏春,连礼部侍郎家的大小姐都推了寿宴来的。“

苏挽棠抬眼,银针在绷面上投下细长的影子。她记得自从王氏被关,这个总爱把“嫡女该有嫡女的规矩和找她麻烦的事“挂在嘴边的夫人,如今却跪在正厅时鬓发散乱,连往日最宝贝的翡翠镯子都磕出了裂痕。如今倒还记得诗会这等风雅事。

“知道了。“她将绣绷收进檀木匣,起身时袖中铜铃轻响。这串母亲留下的白海棠铃,自玉佛寺归来后,她便常戴在腕间——倒不是为了防身,只是那清脆的声响,总让她想起母亲在瓦剌雪地里给她哼的白海棠谣。

第二日清晨

相府正门的朱漆大门今日开得格外早。小桃替苏挽棠系好月白纱披帛,又仔细理了理她发间的珍珠簪:“姑娘今日穿这素色裙衫,倒比前几日那身藕荷色更衬肤色。只是...夫人院里的二姑娘穿了湖蓝掐丝云锦,李尚书家的三姑娘戴了赤金点翠头面,您这...“

“小桃。“苏挽棠按住她欲言又止的手,摇了摇头。她指尖抚过簪尾刻着的并蒂莲,“今日诗会,我不过是去赏赏春景,不必与旁人比这些。“

话音未落,角门处传来一阵娇笑声。苏挽棠抬眼,正见庶妹苏若瑶摇着团扇走来,似乎昨天狼狈的不是她似的,身上湖蓝云锦裙裾扫过青石板,腕间一串南珠手钏晃得人眼花:“姐姐今日倒清闲,我听说尚书夫人特意嘱咐,要请姐姐去'指导'题诗呢。“她踮脚凑近,压低声音:“毕竟姐姐可是...呃,“靠近她”姐姐昨天你赢了但诗会你比不过我。这种'经验',正好给诗会添些谈资。“

苏挽棠望着她眼尾刻意点上的胭脂,想起玉佛寺废墟里苏若瑶疯癫的模样——原来苏府这一脉的“疯“,倒也不全是王氏教出来的。她垂眸轻笑,指尖轻轻拨了拨腕间铜铃:“妹妹说的是,我正愁没什么新鲜事讲给众人听。“

苏若瑶一噎,正要发作,却见门房老周躬身进来:“二姑娘,您赶紧去前院,礼部的帖子到了,要您替大小姐收着。“

“我?“苏若蘅的团扇“啪“地掉在地上,“为什么是我?“

“许是夫人觉得二姑娘最是聪慧。“老周笑得眯起眼,弯腰捡起团扇递过去。

苏挽棠望着苏若蘅慌忙的模样,转身对小桃道:“走吧,莫要让尚书夫人等急了。“

尚书府·听雪阁

诗会设在尚书府后园的听雪阁。阁外遍植垂丝海棠,粉白花瓣落在青瓦飞檐间,倒比相府后园的野海棠多了几分精致。苏挽棠刚踏进月洞门,便听见阁内传来此起彼伏的娇笑声。

“三姐姐这首《咏春桃》真是妙,'桃之夭夭灼其华,不及崔郎眉间花',把崔公子写得活脱脱画里走出来的。“

“可不是?听说崔公子昨日还夸三姐姐'才貌双全,京中再无第二人'呢!“

苏挽棠垂眸跟在丫鬟身后,听着这些议论,忽然想起昨日在玉佛寺,萧承煜说北境玄甲营的叛军可能勾结福王。她指尖轻轻摩挲袖中《鲁班经》残页——那上面记载的机关术,或许比这些风花雪月更有用些。

“苏姑娘来了?“

一个略显尖细的声音响起。苏挽棠抬眼,见是礼部侍郎家的大小姐陈若琳,正端着茶盏站在廊下。她梳着双螺髻,鬓边插着支赤金步摇,见苏挽棠过来,眼尾轻轻一挑:“大夫人特意嘱咐,说你素日里不爱出门,今日能来,可是给了天大的面子。“

“陈姐姐说笑了。“苏挽棠福了福身,“我原是不该来的,只是想着听雪阁的海棠开得正好,便来凑个热闹。“

陈若琳正要说话,忽听阁内传来一声惊呼:“哎呀!我的墨!“

众人循声望去,只见湖蓝裙裾的身影跌坐在案前,腕间南珠手钏散了一地——正是苏若蘅。她面前摊开的宣纸上,只写了半句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“,墨汁却顺着桌角滴到了新做的湘绣裙上,洇出个深褐色的圆斑。

“若瑶妹妹这是怎么了?“李尚书家的三姑娘李昭容掩唇轻笑,“莫不是见了苏姐姐,紧张得手都抖了?“

苏若瑶涨红了脸,正要反驳,却见苏挽棠已走到案前。她蹲下身,用帕子轻轻擦去裙上的墨渍:“妹妹莫急,这墨是松烟墨,最是去得。你且把帕子浸在茶里,再搓一搓便好了。“她抬头时,目光落在苏若蘅腕间的南珠手钏上,“这手钏倒是精致,可是用了南海进贡的东珠?“

苏若瑶一愣,下意识点头:“姐姐好眼力,这是母亲上月托人从广州带回来的...“

“可这珠子的光泽不对。“苏挽棠指尖轻轻叩了叩手钏,“真正的东珠该是莹润如玉,带着淡淡的粉晕。你这串...倒像是染了色的蚌珠。“

阁内霎时安静下来。苏若瑶的脸瞬间惨白,李昭容的笑声卡在喉咙里,陈若琳端着的茶盏“当啷“落地。

“你胡说什么!“苏若瑶尖叫着后退两步,“这是母亲花了三百两银子买的,你...你分明是故意污蔑我!“

“妹妹若不信,可请珠宝行的掌柜来验。“苏挽棠站起身,拍了拍裙角的灰尘,“我母亲当年在金陵珠玉行当过掌事,教过我辨认珍珠的法子。“她目光扫过众人,“真正的东珠产自合浦,需得在月光下养足三年,所以才有'月满珠圆'的说法。而染色的蚌珠,虽看着光鲜,却经不得水洗——妹妹若是不信,现在蘸点茶水擦一擦,便知真假。“

苏若瑶颤抖着伸手去擦,刚碰到水,手钏上的“东珠“便褪成了灰白色。她尖叫一声,手钏“啪“地掉在地上,滚出好远。

“够了!“

一声冷喝从阁后传来。众人回头,只见尚书夫人扶着丫鬟的手站在廊下,鬓边的翡翠簪子在阳光下泛着冷光:“苏若瑶,你又胡闹了!又在这丢人现眼。“

“苏大姑娘。“尚书夫人上下打量着苏挽棠,目光在她腕间的铜铃上停了一瞬,“我听说你前几日去了玉佛寺?可还安好?“

“托夫人的福,平安无事。“苏挽棠垂眸行礼,“只是玉佛寺的钟声太响,震得人有些头疼。“

阁内众人面面相觑。她们原以为苏挽棠被“克夫“的名声拖累,又经历了玉佛寺那场爆炸,必定狼狈不堪。可此刻站在她们面前的女子,月白裙衫纤尘不染,腕间铜铃随着呼吸轻响,连眼尾的泪痣都淡得像画上去的——哪里像个“草包“?

“既然苏大姑娘来了,便一起题诗吧。“尚书夫人指了指案上的空白笺纸,“今日主题是'春归',要写出新意才好。“

众人立刻围到案前。陈若琳提笔便写:“东风吹雨过青山,却望千门草色闲。“李昭容紧随其后:“画楼西畔桂堂东,身无彩凤双飞翼。“苏若瑶躲在角落抹眼泪,哪里还敢动笔。

苏挽棠站在案前,望着窗外飘落的海棠花瓣,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说的话:“阿月,这世间的规矩都是人定的,可人心...总该留一处柔软的地方。“

她提起狼毫,在笺纸上写下:

“残红逐水过西墙,犹记庭前旧海棠。不是东风无计留,人间总要待新芳。“

写毕,她将笔递给小桃,转身时袖中铜铃轻响。众人凑过来看,只见字迹清瘦如竹,意境却深远得很——前两句写海棠零落,后两句却转折说“不是东风不留,只是要等新芳“,暗合春归的主题,又隐含着对旧事物的释然。

“好一个'人间总要待新芳'!“一直沉默的老学士抚须赞叹,“苏姑娘这诗,比那些只写风花雪月的,不知高明了多少倍。“

陈若琳的脸涨得通红,李昭容的笔停在半空,连尚书夫人都露出几分赞许:“没想到苏姑娘竟有这般才学。“

苏挽棠垂眸轻笑:“夫人谬赞了。不过是想起些旧事罢了。“她指尖轻轻抚过诗笺,“当年母亲教我读诗,总说'诗言志,词传情'。我从前不懂,如今经历了些事,倒明白这'志'与'情',原是要放在心里慢慢品的。“

午后回府

苏挽棠坐在回府的马车上,望着窗外掠过的青瓦白墙,腕间铜铃随着马蹄声轻响。阿桃捧着一盏茶凑过来:“姑娘今日可真是出尽了风头。

“小姐难道不觉得解气?“小桃撇撇嘴,“从前二姑娘压您一头,没少欺负您。如今她犯了错,尚书夫人倒肯罚了。“

“小桃。“苏挽棠放下茶盏,“你当真以为尚书夫人是这个性子?“她望向车外,“王氏被关进家庙,最慌的不是我们,是尚书府。毕竟王氏掌了相府十年的中馈,连吏部尚书家的夫人都要给她几分面子。如今她倒了,尚书夫人自然要收拢人心——罚苏若瑶不过是做给旁人看的。“

小桃一怔:“那...姑娘今日题诗,也是为了...“

“为了让某些人知道,苏府的嫡女,从来都不是草包。“苏挽棠摸了摸腕间铜铃,“从前他们说我克夫,说我蠢笨,说我配不上定北侯世子——可如今呢?慕容月在密室里替我挡刀时,可曾嫌弃我碍手碍脚?“

她望着车窗外渐次绽放的晚樱,声音轻得像风:“真正的本事,从来不需要别人来评判。“

黄昏相府正厅,苏挽棠刚走进正厅,便见管家老周躬身站在香案前,手里捧着个檀木匣:“姑娘,老爷差人送来的。说是江南送来的新茶,让您务必亲自收着。“

苏挽棠接过匣子,打开一看,里面除了茶叶,还有张字条:“阿月,北境的事有眉目了。待金陵事了,父便接你去看海。“

她望着字条上的字迹,眼眶微微发热。自父亲半年前南下查贪,已有三月未归。上一封信里,他还说在杭州遇到了个卖白海棠糕的老妇人,味道像极了母亲当年做的。

“姑娘,大夫人派人来问,说今晚要在正厅摆宴,给您接风。“老周压低声音,“说是要请几位夫人来,顺便...提提二姑娘的事。“

苏挽棠将字条收进匣里,起身时袖中铜铃轻响:“去回大夫人,说我有些头晕,今晚就不赴宴了。“

老周应了声,刚要退下,又被苏挽棠叫住:“对了,让厨房炖些银耳莲子羹,给二妹妹送去。就说...春寒未消,喝些甜汤润润喉。“

老周愣了愣,随即笑出声:“姑娘心善,到底是相府嫡女。“

苏挽棠望着窗外的晚霞,轻轻摇头。她不是心善,只是明白——真正的强大,从来不是踩低别人,而是站在高处时,依然愿意拉一把跌落的人。

夜风掀起纱帘,案头的白海棠在风中轻轻摇晃。苏挽棠摸了摸腕间铜铃,仿佛听见母亲的声音从记忆深处传来:“阿月,你看这海棠,开得再艳,也不过十几天的热闹。可它的根扎在土里,便能年复一年地开。人也是一样,只要心里有根,便不怕风雨。“

她拿起笔,在信纸上写下:

“父亲大人膝下敬禀:

女儿一切安好。近日金陵城开了满树海棠,女儿想起母亲当年在庭院里教女儿认花的模样,甚是想念。昨日诗会,女儿写了首《春归》,虽不如父亲笔下的气势,倒也有些新意。待您归来,女儿定要念给您听。

北境的事,女儿已知。您且安心查案,莫要挂心女儿。待此事了结,女儿想去海边看看——就像母亲说的,海的那边,或许有更美的春天。

另,院中的白海棠开得正好,女儿每日都去浇花。您看,它比去年开得更盛了。

女儿挽棠叩上“

窗外,月光漫过青瓦,落在信纸上。苏挽棠吹熄烛火,躺在榻上,听着窗外的虫鸣。这一夜,她睡得格外安稳——因为她知道,有些风雨,她已经能自己扛了;而有些春天,正在来的路上。

最新小说: 反派小师妹只想飞升 这个杀手有点娘 穿书八零,下乡娇知青带富全村 简文集 云梦之野 恣睢之态 大师姐觉醒弹幕系统后:断情证道 宿主她手撕系统后谋尽江山 六零:糙汉的小娇妻竟是兽界顶流 她太会疗,五个兽夫都以为是最爱